中欧班列的重要品牌——“渝新欧”铁路运输在果园港与长江水道相连。图为果园港码头作业现场(四月一日摄)。记者 万难 摄
编者按
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013年9月,中国发出“一带一路”的倡议。本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
“一带一路”建设,为重庆提供了“走出去”“引进来”的更多机遇和更大平台。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聚焦重庆如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勾画创新的、开放的发展新愿景。敬请关注。
今年一季度,重庆地区生产总值录得10.5%的同比增速,位居全国前列。与此相呼应,2011年以来,重庆实际利用外资每年均保持在100亿美元以上,外贸进出口增长超过5倍,服务贸易增长近4倍,实际对外投资增长2.4倍。
分析人士认为,上述成绩的取得,较大程度上得益于重庆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重大部署,积极构建内陆开放大平台、大通道、大通关、大产业、大环境。
借力“一带一路”,重庆,正由一座内陆城市跃升为开放的前沿。
渝企“走出去” 外企“引进来”
在巴基斯坦生产销售一种名为“顶盖”的摩托车发动机部件,利润率高达70%——自去年7月巴基斯坦工厂投产以来,不到一年时间,重庆成欧机械在巴销售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几乎是国内年收入的两倍,利润更是国内的5倍左右。
“这是‘一带一路’带给我们的新机遇。”成欧机械总经理成庆林说,目前,重庆有近10家摩托车配件厂商在巴基斯坦投资建厂,主要生产发动机部件以及轮毂轴承,年产值在4亿元以上。
和重庆“摩帮”一样,机电集团也把目光瞄向了“一带一路”。该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办事机构、建立营销网络,出口水轮发电机组、天然气压缩机及备件、工业风机、工业泵及备件、大马力柴油发动机等。2016年,该集团产品出口交货值达1.23亿美元,今年一季度同比保持两位数增长。
跨境电商,是重庆企业或产品“走出去”的新途径。作为国内唯一具有跨境电商四种模式全业务试点的城市,重庆依托大通道、大平台,跨境电商交易额已从3年前的6000万元增长至2016年的140亿元,“买卖全球”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其中,重庆大龙网为中国供应商整合“一带一路”的海外零售空间,并提供了在海外零售店的试销机会。今年以来,3万多家中小企业成为大龙网“渠道通”的会员,超过5000家企业由此成功将货物铺到海外市场。
重庆企业积极“走出去”的同时,海外企业借道“一带一路”“走进来”。2015年下半年,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德国博泽落户重庆,其生产的汽车玻璃升降器、汽车座椅系统等产品,均通过“渝新欧”运往欧洲;2016年4月,全球领先的印刷电路板制造商奥地利奥特斯重庆工厂投产,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半导体封装载板生产基地……
编织一张大网 区位优势最大化
重庆深居内陆腹地,既不沿海也不沿边。过去,重庆的商品要出口,需要先通过长江航运或者火车,行走2000余公里运抵沿海城市再转运,耗时耗力;或者通过空运出境,成本极高。
如今,凭借“渝新欧”,重庆货物可直达欧洲,欧洲的货物也可直接进入重庆;运输成本仅为空运的1/5,时间只有海运的1/3。
2013年9月,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相交汇“Y”字形节点上的重庆,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几乎在“一带一路”倡议发出的同时,重庆提出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背景下,重新找准重庆的定位,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有机对接,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付园元说。
如今,依托“渝新欧”,重庆开始编织一张对外开放的交通网络,实现联通欧洲与亚洲的铁、空、公、水多式联运。
通过“铁空联运”,重庆形成以自己为圆心的“四小时航空经济圈”。欧洲的货物可通过“渝新欧”运到重庆,再空运中转到新加坡、首尔、东京等距重庆四小时航空半径的亚洲城市,运输成本将大幅降低。
通过“铁公联运”,重庆向南延伸。去年4月,重庆到东盟公路物流大通道的东线通道正式打通,货物从重庆出发,经广西凭祥口岸抵达越南河内,全程仅需40小时,运输时间比海运缩短20多天,成本仅为空运的1/5。
自此,通过“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向西开放连接中亚、中东欧国家;通过孟中印缅国际物流大通道向南开放;通过长江经济带依托黄金水道进入太平洋,重庆已成为国家向东向西向南三向开放的重要节点。
对外开放的交通网络,将重庆区位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此后,重庆又先后建成水、陆、空三个国家级枢纽,三个一类口岸(寸滩水港、江北国际机场空港、重庆铁路口岸)和三个海关监管特殊区域(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江津综合保税区),彻底改变了自己在中国内陆开放甚至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产业结构优化
深度参与国际分工
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分工,重庆的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经济能级和水平得以提升。
例如,依托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重庆承接以IT产业为主导的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集聚了“5+6+800”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对拉动外贸增长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
再如,重庆以服务贸易5大专项为驱动,调整外贸结构、转换发展动力,催生了跨境电商、保税展示交易、离岸结算等一批新兴服务贸易业态。
借力“一带一路”,从内陆城市跃升为开放前沿,通过后者汇集全球资源和生产要素,从而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并成为国家扩大开放的先行先试区。
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为例,该项目涉及创新举措多达47条,重庆联通世界的资金、物流、信息“梗阻”被进一步打通。例如,物流成本方面,国际多式联运体系已现雏形,货单、载具等制度规则已开始统一,开始实现多式联运“硬件上的无缝连接,软件上的规则统一”;融资成本方面,双方多样化的跨境投融资渠道已逐步建成。重庆企业在新加坡发债或贷款已达32.2亿美元,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1.52亿元。
4月1日正式挂牌运营的重庆自贸试验区,也将进一步激发重庆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接点的作用。
最关键的是,重庆自贸试验区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区域范围大部分重合。后者前期在多式联运规则、跨境投融资政策等方面的探索,将为自贸试验区建设积累重要经验。其暂未实现的创新探索,则将依托自贸试验区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