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将会深刻地改变现有的一些不合理、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旧秩序,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将构建更加多元包容的新的世界秩序。“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以来,全球各国媒体、各国受众群体予以关注的情况不同,对于“一带一路”的解读和看法,国内外都有不同的声音。中国在国际舆论中长期处于劣势,“一带一路”的舆论传播中存在担忧、质疑、偏见、误解等都是无法逃避的事实,但舆论场中的担忧和质疑得不到积极回应,则会成为传播盲点,盲点愈积愈多则会形成传播屏障,误导受众。必须厘清当前“一带一路”这一话语的传播舆论困境,才有可能优化改良,抑或开拓新的话语空间和新的传播路径。
从全球主流媒体及社交媒体舆论场的反映情况看,“一带一路”的关注度整体上较高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主流媒体的“一带一路”报道中,中文报道量远多于英文报道量,而在社交媒体中,英文报道量却远多于中文报道量。以全球主流媒体“一带一路”英文新闻报道为准,亚洲地区发布报道最多,占比八成,具有绝对优势;其次是欧洲地区,而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占比较少;只有中美洲、南美洲地区尚未检索到“一带一路”的英文新闻报道,其中既有语言方面的原因(中、南美洲以葡萄牙语、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也有“一带一路”倡议海外辐射力的问题。按国别看,伊斯兰国家的主流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关注度整体上高于西方,除中国外,巴基斯坦的主流媒体发布的相关英文报道量最高,约占整体的14%。从“一带一路”国内中文新闻报道看,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及行业媒体等都有非常高的关注度和报道量。仅从“一带一路”的报道数量上看,国内主流媒体舆论场较好体现了中央精神,“一带一路”成为舆论热门话题;而国外主流媒体舆论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伊斯兰国家、其他大国等的主流媒体也都予以了高度关注。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中,“一带一路”话题同样受到了较高的关注度,国外社交媒体YouTube单个平台中的“一带一路”报道量甚至远超国内七大社交媒体平台的报道量之和。但报道数量的庞大并不能说明“一带一路”处于一个有力的全球传播环境,通过内容分析,笔者认为,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出发,在“一带一路”全球热议的表象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话语困境:
一是国内外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存在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集中体现为对“一带一路”报道主题的单一上,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点普遍集中于“一带一路”对一国、一地区或一省所带来的短期经济和政治影响,没有认识到“一带一路”将从长远角度看对人类发展、文化交流、文明融合所带来的机遇和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一带一路”倡导的“五通三同”内涵几乎没有出现在国外媒体报道中。国内主流媒体进行“一带一路”报道时,较为单一地只关注政府推动的与“一带一路”的有关活动如会议、项目等消息,国内新闻没有结合当地实情或者人民群众的角度深入透彻地解读“一带一路”精神,国际新闻流于形式缺少真正的全球视野;而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伊斯兰国家的主流媒体也并没有对“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进行诠释,“一带一路”被描述成一个中国主导的投资计划或者本国与中国双边合作的计划;一些西方主流媒体更是从自身的话语体系出发对“一带一路”进行模糊化、污名化的报道解读。
二是国内外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态度复杂。从表面上看,国内主流媒体的“一带一路”报道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全部都在进行正面解读,但报道形式单一,很多报道内容浮于表面,官话套话等程式化报道居多,在“一带一路”报道中缺乏专业的新闻策划,相应的配套报道较少,完成政治任务的正面宣传意味浓厚。伊斯兰主流媒体的“一带一路”报道大多都属于正面解读,关注于在宏观经济层面,本国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及“一带一路”对于本国的影响等,但在一些具体项目实施等微观层面的报道中主流媒体的态度表现为消极和担忧,凸显出由经济利益驱动形成的正面解读更多是主流媒体一种暂时性地、协议式地认识。西方主流媒体的“一带一路”报道有自己的议程和话语体系,态度既有相对中立的解读,也有对未来国际秩序变革的徘徊观望和消极隐忧。
三是国内外主流媒体“一带一路”舆论场与现实脱节。这种脱节表现在新闻舆论与民间认知的脱节和新闻舆论与学术研究脱节两方面。笔者在实地调研采访时发现,各国民众对于“一带一路”的认知其实极为有限,尤其西方国家民众对于“the Belt and Road”、“One Belt One Road”等概念较为陌生;一些伊斯兰国家民众如在巴基斯坦苏斯特关口运送中国货物的卡车司机和海关附近小卖铺销售中巴纪念品的店家都不知道中国和巴基斯坦媒体常用的“One Belt One Road”的表达方式,但却知道美国媒体创造的具有二元对立内涵的概念“China’s Silk Road”;即便在新疆喀什古城一位经营香料生意的商人也只大致了解“一带一路”的概念却不知道对新疆发展的长远影响。新闻舆论与学术研究的脱节集中体现为国外媒体“一带一路”报道时选择学者信源时的随机性以及国内媒体忽视“一带一路”的研究动态等。
四是中国主流媒体机构在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的“一带一路”报道势微。调研发现,中国的几大主流媒体在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均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而主流媒体担负着引导公众正确认识“一带一路”倡议,科学解读国家相关政策的使命和责任,应当利用平台优势、资源优势进行传播推广,但实际情况却不尽人意。中国几大主流媒体的官方账号,在微信微博平台全年的“一带一路”报道量普遍不到该账号的月均报道量,而在Facebook中,有的官方账号全年的“一带一路”报道只有个位数。从报道内容看,国内主流媒体官方账号在社交媒体中发布的“一带一路”报道大多属于消息类硬新闻,深度报道和权威解读严重缺失。在对外传播中,一些本该由国内媒体机构主动建立有关“一带一路”的社交媒体主页、群组等却均由国外网友创建运营。
五是国内外伊斯兰报道态势呈现出严峻的舆论危机。萨义德用“Covering Islam”的语义双关“报道”与“遮蔽”之义暗讽西方主流媒体对于伊斯兰报道的偏见,而长期以来,国内主流媒体的伊斯兰报道受到美国等西方主流媒体的影响,缺少自己的议程议题,在国内新闻报道中表现为对伊斯兰话题的不重视、不积极,不能反映国内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在报道国际新闻时又不能准确反映中国和伊斯兰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共同关切(金强,2016),时常陷入“恐怖主义”话题陷阱。在国内社交媒体舆论场,不同的平台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舆论态势,伊斯兰报道从多元化渐向极端化的“最好”与“最坏”发展,由于缺乏真正权威的解读,公众对于伊斯兰形象的认知其实被两个不同的声音所“撕裂”。“一带一路”倡议涉及众多伊斯兰国家和国内外穆斯林人民群众,且一些伊斯兰国家处于“一带一路”的核心枢纽区,而国内的穆斯林同胞大多居住生活在通向丝绸之路的重要边疆地区,伊斯兰报道关涉的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更影响着民族团结安定,但对于伊斯兰认识的舆论争议有扩大化的趋势,更有研究将伊斯兰国家视为“一带一路”的战略风险,如同西方话语中将伊斯兰等同于恐怖主义。
(本文摘录自《“一带一路”与全球传播》,毛伟著,新华出版社2020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