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历史人文 -> 正文

挖掘古郡历史 编书修志30载

时间: 2018-01-26 14:46:57 来源: 腾讯网

  

杨馨远:挖掘古郡历史 编书修志30载

 

  在大城县,杨馨远是远近闻名的文化名人。他用三十余年的工作履历,让当地人记住了他的名字。他爱大城,写大城,为大城县历史文化的挖掘、专业志书的编纂,作出了杰出贡献。

  杨馨远,今年57岁,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地名学会会员、山西洪洞大槐树文化研究中心会员、廊坊市作家协会理事、大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城县民政局行政区划地名办公室出版编辑。2001年,他被廊坊市授予首届修志先进个人,2008年被大城县授予“大城县首届十大文化名人”,2014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全国首届“书香之家”。

  3岁与大城结缘 参与编撰9部志书

  杨馨远出生于1960年,祖籍天津,出生于海南。3岁时,随父母工作调动,他来到了大城县。从此,他与这座古郡结下了不解之缘。

  杨馨远自幼学习成绩优异,尤其是历史、地理。高中毕业后,他辗转多个行业,却依然忘不了深爱的地理与历史。1985年,他来到大城县民政局地名办公室工作。

  经过多年努力,1994年,由杨馨远任副主编的《大城县地名志》出版。该志书荣获河北省第二届地名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之后,尽管岗位多次调动,他一直从事修志编志工作。

  《大城县志》《大城县民政志》《大城县史话》《大城儿女抗日风采录》《永远的丰碑·大城英烈传》……几年来,杨馨远参与编撰9部志书,共计400多万字。

  2017年2月,《大城历代文献选编》出版发行,杨馨远是主编之一。这是一部收录民国以前大城历史的“大书”,其中160余篇鲜为人知的文献就是他挖掘出来的。这本书不仅挖掘、盘点了大城历史文化家底,更是梳理、完善了大城历史和文化脉络。

  5年调查探究 捍卫大城历史

  从年轻时起,杨馨远就博览群书,勤于思考。从1993年开始,他撰写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其中6篇刊发在国家级学刊《中国方域》《寻根》上,3篇刊载在大学学刊上。

  杨馨远说,大城县城在春秋末战国初期称为徐州,后改为平舒,史有定论。上世纪80年代,《中国历史地图集》也是这样写的。没想到,上世纪90年代,天津著名学者对此提出异议,推论今大城县城非先秦时期古徐州、平舒,分别指为静海西钓台(村)、青县东空城(村),于是,《中国历史地图集》据此进行了局部修改。

  为反驳错误论点,杨馨远花了5年时间调查。他根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以大城县城为坐标,反证了大城县城即古徐州、平舒。经过缜密考证,他写了论文《论汉代参户故城地理位置·兼论汉东平舒县治位置》,寄到了中国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学刊,得到肯定。最终,《中国历史地图集》按其论述改正了过来。

  杨馨远不仅研究大城的历史地理,还涉及大城的历史人文。民国时期,大城素有“行武之乡”之称,但有多少著名将领,多少行武人员却鲜有人知。经过潜心研究,他撰写的《大城民国多行伍考》在《廊坊社会科学》上发表,引起了有关学者关注。

  挖掘古文化 脚步未停歇

  在杨馨远的书桌上,笔者看到几瓶药。因为编书耗费的心力太大,他的消化功能紊乱了,他一度怀疑是癌症。医生诊断后,发现是虚惊一场。但医生还是反复叮嘱杨馨远注意休息,尽量减轻工作量。

  虽然有过与病魔“擦身而过”的经历,如今,杨馨远依然没有停下来,他仍旧扎根在与大城历史有关的工作中。“我的爱好就是挖掘大城的古文化。我好交友,好辩论,喜欢在交流中找自己的不足。有时候,别人无意的一句话,也许能为我打开一扇天窗。我还想写一本书《走近大城》,书写大城的乡村历史。”杨馨远说。

  多年来的修志工作,令杨馨远成为了一名“苦行僧”,在寂寞又不被常人理解的道路上孤独跋涉着。他说,自己与大城的缘分还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