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日,一个新诞生的世界纪录成为青岛港迎接新年的最好礼物。
在空无一人的自动化码头上,停靠的“以星芝加哥”轮依靠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指令,仅用9个多小时便安全完成全船1785个自然箱装卸作业,单机平均作业效率达到39.6自然箱/小时,创出全球同类码头单机平均作业效率最高纪录,且超过传统人工码头作业效率近50%。
“青岛港创造了集装箱码头行业的世界奇迹,让全世界为中国感到骄傲!”这是“以星芝加哥”轮船长格罗索莱维奇对青岛港的评价。
智慧码头的“超级大脑”
有别于传统码头的热闹喧哗,走进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运送货物的“主角”是7台全自动化双小车桥吊、38台自动化导引小车、38台全自动化轨道吊及1台调箱门固定吊。
整个码头空无一人,只有各种设备在高效地运转。
激光扫描、校准,仅几秒钟时间,全自动化双小车桥吊的主小车就锁定集装箱上的锁孔,抓取、抬起至高空,蓝色的桥吊携着货物到达中转平台。
定位、码放,不足1分钟,副小车在中转平台将集装箱“转交给”自动化导引小车,设备上安装的26个摄像头是货物抓取、运送的“眼睛”。
无人驾驶的自动化导航运输车接到货物后,按照事先规划的运送路线,朝着轨道吊行进。道路上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嵌入地面的磁钉,运输车的行进轨迹与磁铁精准对接,行进路线分毫不差。
随后,轨道吊迅速抓取运输车上的货物,不到半分钟,集装箱已经被准确码放在堆场上,整整齐齐。
如此高效、准确的全自动化操作是如何实现的呢?
在前湾港的系统控制部门,大屏幕前一排排计算机整齐码放,这里就是全自动化码头的智慧中枢。码头与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大数据平台深度融合,共同生成会思考、能决策的“超级大脑”。
生产控制中心的9名远程操控员,替代了传统码头的装卸“司机”,承担了原先60多人的工作。不再单纯依赖肉眼观察、技术经验的判别,而是由计算机发送指令,指挥码头上的设备完成装卸货工作。
早在“以星芝加哥”轮靠港之前,该船舶的数据信息已被自动接入到码头的计算机系统中,系统根据信息自动生成装卸计划,这仅需几分钟时间,而在传统码头完成人工配载需要4至5个小时。
“以前的操控员就是桥吊司机,终日在码头上对着大海和货物开工,如今是坐在室内,对着电脑屏幕,差别很大。”操作人员介绍道。
据了解,该项系统集成了全世界最先进的码头操作系统,更加智能高效。系统融合了码头操作系统TOS、设备控制系统ECS、闸口控制系统GO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和网站预约查询系统等“五大系统”,借助物联网感知、通信导航、模糊控制、信息网络、大数据云计算和安全防范等技术构建而成。
“系统具备自动配载、智能设备调度、自动堆场管理及自动闸口、业务处理等功能,可以统筹协调上百个生产要素,从而做出生产计划策略及作业任务序列;系统可以实施流程管理及设备调度控制,让生产全过程有机协调、无缝衔接;此外,它的精准定位及智能控制功能,可以实现零冲击、无声响平稳操作,确保货物零损伤。”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副总经理杨杰敏博士介绍道。
码头建设的“青岛模式”
自动化码头起源于欧洲,因为建设难度大、成本高、收益慢被称为“贵族码头”。目前全球自动化码头的单机平均作业效率约20个自然箱/小时,比传统人工码头的25至28个自然箱/小时的效率还低。
作为世界集装箱第七大港的青岛港,感受到未来码头港口4.0时代的召唤,从2013年开始立项全自动化码头的建设。
杨杰敏介绍道,当初从零起步,谁也不敢确定是否会成功。刚开始都是摸索,没有运输船可以实战演练,大家就在空地上摞起箱子,模拟测试。外国人对码头建设开发技术守口如瓶,大家就凭着经验摸索,失败了再来。最终研发出的自动化码头,其建设成本仅为国外同类码头的75%左右,让高高在上的“贵族码头”走下神坛,探索出了可推广复制、具有行业示范意义的“青岛模式”。
2017年5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投入商业运营。青岛仅用3年多时间即完成了国内外同类码头8-10年的研发建设任务。
除了节约成本,全自动化码头还创造了多个技术第一,为一批批世界性技术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世界上重量最轻、循环补电、巡航里程无限制的集装箱自动导引车是青岛港首创,可节省换电站建设费用过亿元,比同类设备重量减轻10余吨;轨道吊“一键锚定”系统也是首次推出,解决了大型机械防瞬间大风的全球性行业难题……
“在国内,宁波港、天津港、唐山港目前均有意向建设自动化码头。青岛港投产之后,高效的作业效率、较低的建设成本,给他们增强了信心,也对外展示了自动化码头建设的‘青岛样本’。”杨杰敏说,现在码头上几乎每天都有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和团队。
联通世界的贸易平台
智慧引领、科技创新构成了青岛港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度”。截至目前,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共运营14条航线,在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以及安全性、装卸效率等方面,均达到了全球同类港口领先水平。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双定位城市,青岛除了智慧的港口,还配套了优良的产业发展格局。
依托位于青岛胶州的“海陆空铁”多式联运海关特殊监管中心,由青岛发起的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获商务部批复支持,成为我国目前唯一横跨欧亚大陆、境内外双向投资互动的“一带一路”创新型合作园区。
如今,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在境内园区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吸引21个项目入驻、总投资180亿元;在境外,“一带一路”上72个重点项目建设全面展开,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海信南非工业园区等6个园区被纳入商务部重点境外经贸合作区项目库。
借助青岛港通联世界的“物流贸易引领”,青岛正在打造面向欧洲、对接日韩的国际贸易通道和现代国际贸易集聚平台。